研究报告:

24H值班热线:

13911266424

行业研究、市场调研、数据咨询:010-65212236
投资咨询、工程咨询、上市咨询:010-65226153

钱学文:开创中东能源合作新格局

来源:  作者:  2016-6-6

今年1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中东三国,并签订了多项能源协议。今年3月召开的两会中,中国的“一带一路”外交战略又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在此背景下,我国与中东国家的能源合作将出现哪些新的变化?中国石化杂志记者专访了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钱学文研究员。

钱学文研究员介绍,中国与中东国家的能源合作主要有两大形式:一是中国石油公司走出国门,参与中东油气的勘探与开发,俗称“走出去”;二是抓住中东产油国推行全球化能源发展战略的历史性机遇,吸引它们投资国内的能源合作项目,在石油炼制和销售方面建立战略联盟,以市场换资源,俗称“引进来”。中国企业“走出去”与中东国家的能源合作主要展开在两个方面:一是油气贸易,二是能源项目合作,包括资产收购、勘探开采、管道运输、风险承包、双向投资、新能源开发等。

发展机遇与前景看好

记者:“一带一路”是中国对外合作的新战略,中东地区是“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你认为在这种新的战略布局下,中国与中东的能源经济合作,有什么新的变化,会出现哪些新的机会?

钱学文:中东是全球主要的能源供应地,在国际能源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习近平主席提出协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后,中国与中东国家的经济关系特别是能源合作发展迅速,其中似应把伊朗、沙特、埃及等国当作中东战略支点,重点经营,精准发力,努力打造以经济合作为核心的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主席继去年对俄罗斯、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等国家进行国事访问后,今年1月又对伊朗、沙特、埃及三国进行了国事访问,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签署了一系列经济(包括能源)合作协议,把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完全落到了实处。从中不难看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与中国的经济合作更加期待,对中方的合作共建诚意认识更清,对中方公司的资金、技术、抗风险能力等信心更足。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存在相近的发展阶段、友好的历史交往、相通相融的社会文化,再加上改革开放后30余年“走出去”从事国际合作的经验积累,中国企业应该拥有更好的发展机遇和潜力。中东产油国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在能源项目投资方面存在多种合作模式,在投资合作形势趋好条件下,中国企业应充分认识投资合作中可能遭遇的各种风险,做好事前评估,准备多种预案,确保投资安全,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多做贡献。

2016年中国企业要抢占先机

记者:中国在中东地区油气合作,以往多集中在上游的油气勘探开发领域,比如中国石化、中国石油等公司在中东地区收购开发油气区块,或进行油气贸易。但近年来,中国石化沙特延布炼厂的建设、中国石化中东研发中心的筹建,使中国在中东的能源合作向下游延伸发展,包括炼化、管道运输、工程服务、科研开发等多个方面,你如何看待这种变化的原因、意义和今后发展的前景?

钱学文:中国与中东国家的能源合作中,确保能源供应是前提,然后是油气项目投资合作,其中上游项目的合作是首选,其次是向下游项目延伸拓展。与此同时,还可向其他能源的领域全面展开,如新能源开发以及电能、风能、海洋能、核能等的开发和利用等。

2016年1月19日,中国石化、中国核建等集团公司和沙特的一些国有企业如沙特阿美公司等,在两国元首见证下签署了一系列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为中沙两国的能源合作描绘共同的愿景。双方在原油交易量的上限方面达成某种共识,准备更多地致力于能源项目合作。

中国和伊朗的能源合作原本就有一定的规模,较之西方大公司,信誉和口碑更好。伊朗因长期遭受美国等西方国家制裁,石油生产设备缺乏基本的原配件和技术支持,本国自制能力又较弱,因此改变被西方国家“一掐就死”的局面,应该是伊朗快速振兴石油工业、尽力摆脱西方控制的必然选择。对中国企业而言,搞好与伊朗的能源合作,不仅仅是经济合作需要,更有利于促进中国西部地区的安全与稳定。解除对伊制裁后,西方国家的大公司必然也会进来参与竞争,因此抢占先机是中国企业的取胜之道。2016年是国际社会对伊朗正式解除制裁后世界上各大石油公司参与竞争的开局年,中国企业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俱备,若能抓住机遇,彰显优势,有望成为伊朗石油工业崛起的合作共赢者。

埃及的能源结构特点是“气多油少”,新能源尚在开发探索中,近年来探明的石油储量虽有所增加,但相对其他中东石油输出国,则显贫乏。与埃及的能源合作可扩展至油气以外领域,如电力、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和核能)、新能源等。埃方希望,通过促进中国企业对其能源领域的投资,得到中国的资金以及技术资源。

记者:中东地区政治形势复杂多变。以往中东的地缘政治因素,是影响国际油价的敏感因素。然而自从2014年底国际油价大幅下跌以来,政治因素对国际油价的影响力似乎失灵了。你认为中东地区地缘政治与国际能源安全,乃至中国能源安全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哪些深刻的变化?

钱学文:中东的地缘政治因素是影响国际油价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二战结束以来,中东局势几乎一直处于政治动荡中,战争接二连三,常常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国际油价也因此跌跌涨涨,这实际上是表层现象,决定国际油价涨跌的深层因素还是市场供求关系。近年来国际石油市场渐渐成为买方市场,美国、中国、日本和欧洲等重要进口地的话语权日益增强,而沙特、俄罗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尼日利亚、阿联酋、委内瑞拉等老牌石油出口国的话语权开始变弱。2016年国际油价会延续去年跌势,这是由全球石油市场供过于求造成的。

中国的能源需求越来越大是不争的事实,因而对国际油市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俗话说,商场如战场,其实国际油市也是这样,无论买方与卖方,博弈是必然的,需要双方斗智斗勇。从当前看,今年起对伊朗的国际制裁开始消解,伊朗因急于获取更多石油美元,用于国内经济发展,解决积压多年的民生问题,会尽可能地增加石油生产;沙特因去年油价下跌造成近千亿美元的财政赤字,同样需要保持原有的市场份额,因而不会配合OPEC实施减产保价政策;在非OPEC国家中,俄罗斯同样需要保持它的市场份额,保证石油收入。业内专家对国际油市早就做出了预判,认为2020年以前国际油市难以恢复景气。在此情况下,作为世界最大消费国之一的中国自然会审时度势,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利益,确保中国的能源供应安全。

“走出去”与“引进来”两条腿走路

记者:中国的油气资源匮乏,对外依存度高,然而炼油、大宗石化产品等下游产业则存在产能过剩。你认为中国发展中东地区的油气投资与合作,多大程度上能解决上述两个方面的矛盾?

钱学文:埃及和伊朗目前存在一定的“引资”需求,而沙特等海湾产油国则不然,属低资金需求国家,但国内资源保护主义倾向较强。在中国与中东国家的能源合作中,双方的油气贸易比较突出,而上下游的项目合作水平尚待提高。对策建议如下:

一、充分发挥中国企业在勘探开发方案设计、地质、钻井、油田开发、管道建设、炼厂设计等方面的技术品牌和低成本优势,并配备训练有素的专业施工队伍,加强中国企业与中东产油国的油气项目合作。

二、在油气贸易方面,建立长期贸易协议,实现中东产油国对中国的油气供应在数量、种类、产地、时间运输等方面的相对稳定。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工业制成品质量的提升,中东产油国对中国市场的信赖程度不断提高,以回购方式开展油气贸易的条件日臻成熟。中国在进口油气的同时,可要求对方用石油收入进口中国商品,这对于带动中国产品出口、回流石油美元、保持贸易平衡,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三、创新合作模式,实现合作模式多样化。(1)“资本+技术服务”方式。对于沙特等低资金需求国家,可以在石油领域就生产设备改造与更新、设备后期维护与安全防护、技术培训与交流等项目,采取以“资本+技术服务”为一体的长期合作方式。这不仅有助于中国降低石油的支付成本,而且还有助于防范石油安全风险。(2)商品、服务换油气模式。对于低资金需求的中东产油国,还可以根据其社会发展需要展开合作,如优先开展投资领域的双边合作,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合作联盟,当两国在货物和服务贸易领域的合作上规模后,再尝试以“商品、服务换油气”的合作模式。(3)建立大型石油基地模式。近年来,沙特等中东产油国已在东亚国家合作建立大型石油储备基地,这是有利于共赢的新合作方式。中国已在此方面起步,应该大力推广。

四、在政策法规方面,既要了解中东国家的政策、法规及产业现状,也要了解美欧国家的能源政策和相关策略,要从美欧公司在中东产油国的能源合作中,学到可资借鉴的有益经验。

五、要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加强与中东产油国的合作,在“走出去”的同时,也要注重“引进来”,把中东产油国的石油美元吸引过来,投资国内的油气项目,促进双方的双向投资合作。

记者:未来中国与中东国家的能源合作,从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等方面,存在哪些可预见的、需要防范的风险?如何防控这些风险,实现双方共同利益的最大化?

钱学文:当前,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油气资源匮乏的矛盾日益突出,中国能源的对外依存度不断水涨船高。中国需要中东油气,而中东需要中国市场,这是双方的合作基础。中国与中东的能源合作是大势所趋,虽然合作中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波折问题,但只要双方共同努力,就一定会取得令双方满意的结果。

中国与中东国家的能源合作,在油气贸易方面进步年年有,总体发展比较平稳,但在项目合作方面,相对不尽如人意,合作步履比较艰难,其中有些还都是多年积存下来的老问题。例如,双向投资仍处于探索阶段,项目数量和规模方面仍有待积极进取与开拓;一些老牌的美欧公司抢得先机,中国公司难以后来居上,处处受到挤压;中国企业直面竞争与挑战的思想准备仍显不足,对所在国家的国情和相关法律了解不够,能源合作以油气贸易为主,勘探开发油气和中下游产业项目不够多;由于政治和历史原因,除苏丹、伊拉克、伊朗外,中国企业尚未在其他中东资源国获得较大规模的油气开发与生产机会;油气贸易与投资不平衡,虽然项目合作潜力巨大,但尚待积极发掘;中东国家的资源民族主义与保护主义思想不断抬头,不利于扩大中国企业对油气上游产业的投资和能源合作的深化;对中国企业与人员的暴力袭击与劫持不断增多,企业与人员的安全威胁日趋严重,凡此等等,不一而足。上述制约中国与中东产油国开展能源合作的因素较多,其中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

中国与中东国家的能源合作正处在实实在在的进步中,时间久了,就能看出端倪。中东的能源市场份额,中国能源企业多占一份,西方公司就萎缩一份。对中国公司而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一历史性发展契机,只要自身做好充分准备,其市场份额与话语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展提高的。延长战略机遇期,就是延长中国公司的成长历练期,增加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砝码。

中国投资协会大中型企业投资专业委员会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木樨地北里甲11号,国宏大厦A座1003室
研究咨询部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王家园胡同10号金泰商之苑229室
版权所有:北京科莫迪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工业与信息化部:京icp备10034591号 工商营业执照号码:110101011155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