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报告:

24H值班热线:

13911266424

行业研究、市场调研、数据咨询:010-65212236
投资咨询、工程咨询、上市咨询:010-65226153

可再生能源弃水弃风弃光之分析

来源:  作者:  2016-2-29
           近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面临的限电问题日趋严重,未来要实现2020年15%非化石能源比重目标面临的挑战巨大,必须加快全面推进电力改革创新。建议在近期(2017年前)加强电力系统运行调度创新,统筹规划建设配套电网,释放电源灵活调节能力、启动电力市场综合改革试点等;中长期全面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健全综合管理和专业监管体系。

           一、我国弃水弃风弃光现状和原因

           近年来,我国清洁能源发展步伐加快,水电装机持续增加,风电、光伏新增装机量双双位列世界第一,生物质能发电技术平稳发展,垃圾发电装机容量稳步提升。至2014年底,我国水电总装机3亿kW,风电总装机9581万kW,光伏发电总装机2428万kW,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已占到全部电力装机1/3,达4.2亿kW,与2010年相比增长了67%0与此同时,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发电面临的并网消纳问题也日益严重。

           2014年,我国弃水弃风弃光损失电量超过300亿kWh。仅云南、四川两省总弃水电量已超过200亿kWh;在全国风电利用小时数同比减少160h的情况下,累计弃风电量仍高达126亿kWh;由于光伏初成规模,全国“弃光”现象总体不太严重,但甘肃省酒泉、敦煌和青海格尔木等部分地区弃光仍然存在,局部地区“弃光”比例超过20%。对比来看,我国弃风比例远远超出典型国家3%以下的弃风限电率。

           我国水电弃水的直接原因主要表现在:一是汛期降水较为集中;二是水电装机增加较多;三是外送通道能力不足;四是用电需求增长放缓,低于电力发展规划的预计水平。

           造成弃光问题的直接原因有:一是西北地区光伏电站建设速度明显加快,与输电网和市场缺乏配套。二是部分西北地区光伏电站建设缺乏统筹规划,存在一定的无序现象;三是光伏发电建设规模与本地负荷水平不匹配,市场消纳能力有限,同时电站建设与配套电网的建设和改造不协调等原因,致使光伏电站集中开发区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弃光”现象。

           1.3、弃水弃风弃光的根本原因

           从深层次上看,弃水、弃风、弃光问题反映了我国现行电力发展和运行模式越来越不适应新能源的发展,反映了我国电力运行机制、电力市场体制的深层次矛盾。主要体现在下面几方面。一是电力系统灵活调节表现能力较弱,现有灵活性未能充分挖掘。二是电力运行调度传统的“计划”方式无法适应新能源的发展。三是电网输送通道难以满足可再生能源电力发展需求。四是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市场和机制没有完成落实。五是电力市场化程度低、监管和法律建设弱。

           二、未来我国可再生能源并网消纳形势严峻

           未来我国可再生能源并网消纳形势严峻。按《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2015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应达到11.4%,比2010年提高2.8%。但实际上“十二五”前三年发展相对较慢,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年均增长0.45个百分点,累计提高1.2%,仅完成规划目标的43%。要实现2020年的15%非化石能源比重目标,必须在2015年和“十三五”期间年均增加0.7个百分点,而加快发展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是保障实现非化石能源发展目标的主要途径。《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提出要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到2020年力争常规水电装机达到3.5亿kW左右,风电装机达到2亿kW,光伏装机达到1亿kW左右。我国提出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比重提升到20%的目标,到2030年二氧化碳达到峰值,为此必须进一步提高可再生能源发展规模。未来风光水火电力市场矛盾更加突出;核心矛盾已转向市场空间竟争和电力系统转型。实现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将存在巨大挑战。

           三、近期电力运行创新试点建议

           从目前风电、光伏发电占我国电力装机和电量的比重来看,根据欧洲可再生能源发展先进国家和我国局部地区的实践经验,只要采取有效措施,应该能够缓解目前和近期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的市场消纳问题。2015年11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了《关于推进电力市场建设的实施意见》等六个电力投资改革配套文件,标志着2015年3月颁布的《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十意见》(中发【2015】9号)进入实施阶段。
中国投资协会大中型企业投资专业委员会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木樨地北里甲11号,国宏大厦A座1003室
研究咨询部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王家园胡同10号金泰商之苑229室
版权所有:北京科莫迪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工业与信息化部:京icp备10034591号 工商营业执照号码:110101011155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