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 2015年,中国对可再生能源领域的补贴额度将达到近 1000亿元,其中风电产业大概约有 300亿元。但业界期盼多时的国家层面“可再生能源发电配额制”一直未出台。在国外,可再生能源配额制是应用最为广泛、最常见、最为成功的电价模式之一。政府强制要求电网企业在一定期限内按照一定电价收购电网覆盖范围内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同时,为了鼓励可再生能源参与市场竞争,一些实行电力市场机制的国家将可再生能源上网电价与市场电价挂钩,让可再生能源电源与其他常规电源一样参与竞价上网,政府在其结清电价的基础上,对单位上网电量给予一定的补贴,可再生能源最终上网电价为“市场结清电价 +政府补贴”。电力市场电价是持续波动的,政府的补贴额度也会定期进行相应调整。
风电作为可再生能源,一直隐含的是一种社会责任,中国应该建立新的绿色 GDP机制。可再生能源和谐了青山绿水,治理了环境污染,这正是它的价值所在,折算成经济当量无疑是巨大的。配额制其中之一就是绿色电力证书(绿证)交易。绿证是国家根据绿色电力生产商实际入网电力的多少而向其颁发的证明,购入绿色能源证书是供电商、消费者完成其配额的手段,绿色电力的价格是基本价和证书价格两个部分决定的。有了这样的市场机制,用绿色的电是每个企业和个人的义务,相应就要支付额外的成本。中国目前亟需这样的机制。
有人认为,风电成本高,这主要体现在风电销售价格中的补贴部分。风电享受补贴后的电价,与火电电价相比,依然具有明显的成本效益优势。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的销售电价并未反映出各种电源的全部真实成本。以火电为例,其所享受的隐形补贴是惊人的。煤炭在开采、运输、燃烧以及污染治理上,每年都在耗费着以万亿来计算的社会成本,而且未来这个成本还会更高。就目前情况看来,雾霾的严重程度充分表明,这些成本也远未计算在内,民众因为呼吸道疾病所付出的医疗成本,以及相关城市因环境恶劣所丢掉的投资,均应算在其中。
对可再生能源电力进行适当补贴,培育其市场生存能力,从而助力能源结构调整并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这是世界各国为占领未来技术制高点所采取的通行做法。随着学习曲线的下降,补贴水平将逐渐降低。中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比国外晚了十年,利用较少的补贴,实现了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利用。当规模越来越大的时候,应该考虑完善价格补贴机制,促进风电进入市场,最终目标是让风电价格与常规能源价格相比具有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