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报告:

24H值班热线:

13911266424

行业研究、市场调研、数据咨询:010-65212236
投资咨询、工程咨询、上市咨询:010-65226153

曾鸣:以电力需求响应推动供给侧变革

来源:  作者:  2016-1-8

          电力需求响应是推动供给侧变革的重要手段

          电力需求响应有助于电力供给侧发展方式的转变

          受资源、环境、土地等因素的制约,北京市电网是典型的巨型受端电网,主要通过增加外埠送电来满足电力发展需求,电网建设难度不断加大,电网安全运行压力大。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部署筹办2022年北京冬奥会、推动京津冀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等将为北京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北京市国民经济将保持中高速增长。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空调系统的应用日益广泛,电网降温负荷急剧增长,是夏季电网负荷屡创新高和电力紧缺的主要原因之一。冬季,北京电力负荷仍在不断增加,工作的复杂程度和协调难度超过夏季。北京冬夏电力“双高峰”将成为常态,尤其在出现极端天气时,电网安全可靠运行将受到严重威胁。


          智能电网、智能小区、电动汽车及其充换电服务网络建设,以及分布式发电的发展和能源互联网的建设等新生事物将使电力负荷特性更加复杂。


          为满足高峰用电负荷,确保电力供应充足和系统安全,主要是增加供应侧的调峰容量,依靠新建峰荷机组或者输配电容量来满足短暂的尖峰用电,但投资成本较大,且资产利用率较低。因此,我们要从根本上转变单纯依靠扩大规模满足电力需求的思路,要充分利用供需两侧资源。如果实施电力需求响应,减少用电高峰负荷,就能减少电力系统对发电容量的需求,降低峰谷差和电网运行成本,同时可提高系统可靠性,有利于充分利用系统的发、输及配电设备,延缓对新电厂、新输配电设施的需求,并降低由此引起的环境及土地侵占等问题。削减高峰用电是目前需求响应最为典型、最为广泛接受和认可的一种情形。


          电力需求响应有助于电力供给结构的调整

          能源消费和供给革命以及环保和低碳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将传统的化石能源供应体系逐步转变为清洁能源供应体系,能源供应思路也要由“有什么供应什么”转变为“什么好供应什么”。目前,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大规模并网对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和供需平衡提出了新的挑战,可再生能源发电的间歇性和不确定性,严重制约着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并网消纳。作为巨型受端电网,北京电网负有推动电力供给结构调整、消纳大规模可再生能源的巨大责任,通过试点,整合电力需求响应资源,进一步增加经济和环境效益。


          削减高峰用电仅仅是电力需求响应的一种情况。“十三五”时期,中国的机组容量比较宽松富余,开发电力需求响应资源更多的是为了做加法。随着电动汽车及其充换电服务网络的快速建设、蓄电池技术的日渐成熟、分布式发电的发展和能源互联网的建设,如果实施合理的价格或激励机制,引导电力用户在低谷时期多用电,这将是电力需求响应的一种重要应用情形。例如,大规模电动汽车的随机性接入、退出将给电网带来一定的冲击。但电动汽车的有序充放电可以作为一种灵活的需求响应资源,来弥补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发电的间歇性和不确定性。一方面可以鼓励电动汽车用户自主选择或集中在电价较为低廉的平峰或低谷时段进行充电;另一方面,鼓励电动汽车充电站作为直接可控负荷,根据电网运行情况进行充放电。


          电力需求响应有助于能源精细化管理水平的提升

          电力需求响应资源的开发绝对不是简单的削峰填谷问题,而是关系着整个电力系统的优化、能源效率的提升。需求响应资源往往具有虚拟性、不确定性等特征。如果将需求响应资源变成可控负荷,将极大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可以通过负荷集成商来促进需求响应潜力挖掘、保障负荷有效调整,促进需求响应工作的高效、可靠开展。负荷集成商将具备需求响应能力的电力用户集中在一起,协助用户实现计量改造,电力控制改造,数据采集,挖掘并评估需求响应潜力,制定响应策略,作为整体参与需求响应。实施需求响应将同时提高售电企业的精细化管理水平。通过信息交互系统以及大数据分析技术,售电企业可以实时掌握用户用电情况,针对不同电力消费群体的用能习惯进行分析,制定针对不同消费群体的个性化用电服务模式,并通过用户侧的智能自动控制设备,对不同用户的不同用电设备进行精细化管理控制,在不影响用户基本用电需求的同时,协调需求侧与供应侧的优化运行。


          随着电力市场化改革、售电侧逐步放开,以及能源互联网建设的深入,还可以将电力需求响应的概念及内涵加以延伸。售电公司及负荷集成商逐步向综合能源服务方向发展,依托于大数据平台,为用户提供智能化、定制化的能源使用方案,促进用户提高自身的能源精细化管理水平,从而提高用户用能的合理性和能源使用效率。


          实施电力需求响应推动供给侧变革的主要困难

          2015年8月12日,北京电网负荷达到1843.7万千瓦的历史最高值。为缓解电网高峰运行压力,8月12日11~12时,北京市实施了首次全市范围内的电力需求响应工作,北京市发改委、北京节能环保中心组织17家负荷集成商、74家用户参与,提前24小时发布需求,实际削减电力负荷约7万千瓦,并临时组织大用户实施“提前30分钟通知”的需求响应,在12~13时累计削减负荷近3万千瓦。8月13日13时42分,北京电网负荷再次刷新记录,达到1856.6万千瓦,北京市再次执行需求响应,削减负荷约6.6万千瓦。


          此次需求响应的成功实施,标志着北京市负荷管理由行政的有序用电手段向市场化的需求响应转变,实现了电力需求侧管理的重要突破,电力需求响应实施的意义大于目标的完成。但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


          缺乏合理的激励机制

          由于电力需求响应在我国还处于试点阶段,市场化不强,用户参与度比较低。电力需求响应是用户自愿性、自主性地对价格信号或者经济激励作出反应并相应地调整用电需求的行为。北京市已有的激励机制主要是节能补贴、差别性电价、阶梯电价、峰谷电价、尖峰电价和临时性减少高峰电力负荷奖励等机制。目前北京市现行的峰谷电价比不尽合理,尖峰低谷电价比不到4倍,国外的峰谷电价比一般为5~8倍,最高可达到9~10倍。没有合理的峰谷电价差距,用户节省的电费就不足以补偿其调整作息时间而产生的成本,很难激励电力用户改变其用电方式实现移峰填谷。

没有必要的计量、比较、补偿的技术和设施,电力用户无法对价格、激励和系统运营机构的指令作出合适的响应。这些设施的建设和升级的成本及投资需求巨大。但目前缺乏制定激励性补贴的市场化机制,补贴标准的给定难以进行科学的社会成本效益评估,用户参与积极性有待提高,尤其是负荷集成商的商业运营模式亟待建立。


          电能精细化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电力用户更多的是知道电力消费总量,但对电力能源的具体分类使用情况了解不多,更不用说去具体分析哪些类型可以响应,响应了多少。因此,用电大户急需精确测量、收集、分析、运用电力实时消费数据,对生产性负荷的流程进行优化,以及非生产性负荷进行自动化改造,改变负荷特性,实施精细化的电能管理,主动开展需求响应,更合理地利用电能、减小能耗,实现成本效益的最大化。

电网企业目前拥有完善的双向电力负荷监控系统,在技术上完全可以实现在监控中心和用户侧实时记下电力需求侧发布的指令,以及需求侧响应的实时值,转向市场经济方式主动需求响应。但目前电网公司对负荷分析还是粗线条的,没有为用户提供用电诊断服务和负荷调整方案的积极性。


          能源管理信息互联建设有待加强

          科技的进步使各种计量、通信、预测、移动信息技术、智能电网及能源管理软件和硬件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已有需求侧管理平台、重点用能企业用电在线监测平台以及双向电力负荷监控系统,但这些能源信息管理平台并没有互联,用户实时用能数据不能共享。没有互联的能源信息管理平台,就无法为需求响应提供基础设施和精确、可靠的信息来源。具有转移负荷潜力的用户在激励机制不到位的情况下,不愿意参与需求响应,需求响应实施机构无法找出需求响应潜在资源,无法确定哪些企业适合参与需求响应,也就无法制定相关的政策引导需求。另一方面用户实时用能数据的缺失,也将使激励性需求响应的需求削减量较难计量和确认。例如,目前采用的峰谷分时电价、尖峰电价等价格机制虽然可以引导用户参与削峰填谷,但是在缓解尖峰负荷压力的过程中,需求侧的响应需要一段时间来完成,具有滞后性的弱点,无法精准地降低尖峰负荷。


中国投资协会大中型企业投资专业委员会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木樨地北里甲11号,国宏大厦A座1003室
研究咨询部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王家园胡同10号金泰商之苑229室
版权所有:北京科莫迪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工业与信息化部:京icp备10034591号 工商营业执照号码:110101011155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