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市场“普遍过剩”
全国电力供求已告别“持续短缺”、“基本平衡”的历史,进入“相对过剩”阶段。2015年2月,我国人均装机历史性突破1千瓦,年底总装机达14.7亿千瓦。目前,电力市场“普遍过剩”、少数省份“绝对过剩”现象显现。
2015年全年,全社会用电量增长不超过1%,远低于“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前3年)13%、11.1%、8.35%的增幅,也低于2014年3.8%的增长,创出13年来的最低水平。在发电侧,各类型发电设备利用小时同比下降,降幅扩大。火电发电量连续13个月负增长,1-11月火电平均利用小时3916小时,同比下降355小时。
电力市场的普遍过剩,不仅导致发电侧“量价齐跌”,竞争加剧,而且还出现了多年来“罕见现象”:跨区输送电量低速增长,跨省输送电量负增长,表明电量在全国较大范围内优化配置难度加大。
►电煤价格跌入“3”时代 发电企业业绩“置顶”
煤价超跌、煤耗降低是今年“业绩置顶”最重要的原因。煤炭市场持续低迷,电煤价格“跌跌不休”,成为发电行业盈利的坚强“基石”。水电、新能源产业,科技环保、金融服务等非电产业以及境外产业发展,财务费用下降,也有不小的利润贡献。值得一提的是,各发电集团继续执行“八项规定”,严控成本费用,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当然,4月8日,国家下调火电上网电价2分/千瓦时,发电机组利用小时减少,新电改市场化改革冲击,煤炭等非电产业亏损增加,以及气电减利等因素,也影响了整体效益的提升。
►2016年发电行业将现“拐点”
展望2016年,中央明确经济工作“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发电行业面临的形势错综复杂,既有增收因素,更有减利因素。
从增收因素分析,明年火电燃料成本总体将低于2015年水平;国家降息降准,融资成本、财务费用会进一步下降;布局售电公司,进入试运转,有可能挖得“第一桶金”;能源互联网、智能电网、储能技术突破发展,资源配置进一步;科技创新、对标管理等因素都将发挥降本增效的作用。
从减利因素分析,一是政策导向明朗,“要降低电力价格,推进电价市场化改革,完善煤电价格联动机制”。火电上网电价既有上年下调的翘尾影响,国家又决定平均新降3分/千瓦时,影响发电利润1263亿元。
二是钢铁、建材、化工、有色等高载能产业产能严重过剩,再加电力装机的刚性增长,发电利用小时将继续下降,增产增收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三是煤炭、煤化工、铝业等非电产业亏损增加,以及火电环保升级改造、新能源补贴拖欠、气电缺乏竞争力等因素,继续影响整体效益的提升。
►新电改掀起“冲击波”,电网企业首当其冲
3月15日,新电改9号文正式发布。11月30日,国家发改委陆续出台十多个配套文件及实施细则,内容涉及售电侧改革、输配电价改革、放开发用电计划、电力市场建设、组建交易机构、鼓励清洁发展等。
新电改突出能源市场化改革精神,让社会资本、电力用户拥有参与权或选择权,分享电改红利,对发电侧则是“双刃剑”,机遇与挑战并存,将重塑发电企业,对经营理念、商业模式、安全管理、发展空间产生重大而又深刻的影响。从长远看,随着能源转型与电力供求矛盾的尖锐以及市场化竞争的加剧,发电行业未来将出现盈亏分化,优胜劣汰,兼并重组,寻求“后电改时代再平衡”。
由于电力市场过剩加剧,随着市场交易电量比重的提高,无论是协商定价,还是市场竞价,现有的标杆电价体系受到根本性冲击,发电企业“打折让利”将成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