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电改六大配套文件出台,虽然最引发关注的是售电侧开放,但是配套文件中,多处以文件形式确定的清洁、低碳能源优先发展被业内视为真正的亮点。
此次针对燃煤发电电价的“一升一降”的区别式调整,显示价格机制仍然是新电改的核心,无论是从要建立独立输配电价体系,还是从厘清现有的电价交叉补贴,抑或是开展输配电电价测算工作等,最终的目的都是要建立以市场为主导地位的电价新机制。
因此,有理由认为电价改革依然是主线和利益调节杠杆。
只是从这份文件不难看出,未来电力市场的趋势就是由政府不再做发电计划,而是核定输配电价,电网按照输配电价进行输配电,由独立的交易机构和售电公司进行销售,用户可自行选择购电。
如果这样的电力市场一形成,显然政府不可能再在价格上给予较低排放的燃煤机组和可再生能源机组任何优惠。无论是成本较高的燃煤机组还是长期享受补贴的可再生能源机组都面临着离开政策的庇护直接走向市场竞争。
虽然《关于有序放开发用电计划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建立优先发电制度的要求,提出了保障措施:要求各地安排年度发电计划时,要充分预留发电空间。其中,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余热余压余气发电按照资源条件全额安排发电,水电兼顾资源条件、历史均值和综合利用要求确定发电量,核电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兼顾调峰需要安排发电。
但是别忘了,由于经济下行,电力需求并不紧张,“电荒”已经数年未见,而“弃电”、“窝电”现象却成为长期困扰清洁能源的顽疾。
一旦形成自由选择的市场,即使清洁能源和排放较低的机组被安排优先发电,但在价格上没有足够的优势,或者用电企业能得到更多的优惠政策,这些成本较高的机组很难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到了那个时候,政府也不可能再走回头路,通过调价的方式来支持清洁能源和低排放机组。
事实上很多清洁能源企业已经感觉到了压力。因为对于像光伏、风电这样的行业来说,中小企业占大头,做到平价上网已经是不小的挑战,很多企业都得花费大量的资金和成本。在进入市场竞争之后,再让他们在产品上有价格优势几乎不可能。
超低排放机组也是一样的处境。前两年,五大发电集团纷纷开始投资开发“近零排放机组”,耗资之巨让业内咋舌,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虽然近两年热度稍退,但关于超低排放机组的成本和技术问题一直被反复争论,如果进入市场竞争,这些机组究竟能否在竞争中胜出也很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