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煤炭价格的“断崖式”下跌,当前煤炭企业生存状况令人堪忧!各大煤企陷入亏损泥潭不能自拔。在泥泞中艰难前行的煤炭企业,能否在未来几年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是所有煤炭人目前比较迫切需要了解的重大命题。
下游需求低迷煤炭去产能化任重道远
2015 年以来经济增速不断放缓,在中央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大背景下,此前拉动GDP高速增长的传统行业景气度持续下滑。此外10月财新中国 PMI指数报 48.3,已连续8个月在荣枯线下方运行,传统产业景气度持续下滑,而高耗能产业集中在传统产业,传统行业的低迷限制了煤炭消费的回暖。
新常态下经济增速下降,投资放缓,传统产业需求乏力,占煤炭需求80%的下游四大行业中有三大行业增速放缓到负增长。1-10月火电增速-2.6%,生铁增速-3.3%,水泥增速-4.6%,合成氨增速1.4%,低迷的下游需求短期内难以改善,预期未来一段时间煤炭需求仍将负增长。
中煤协统计的最新数据显示,前三季度90家大型煤炭企业合计亏损8.1亿元,去年同期利润450.2亿元。企业资金愈加紧张,贷款拖欠截至9月同比增加220亿,为历史最高。
价格方面,截止12月7日,秦皇岛港5500大卡市场动力煤价349-361元/吨,比年初降低165元/吨,下降31.7%,跌回2004年水平,市场景气指数持续处于寒冷区间。
受需求量减少和环保政策的多重影响,煤价持续下跌,煤企生存状况令人堪忧!但追本溯源,此轮煤价下跌根源在于产能过剩、供需失衡,减少供给、限产保价本是煤炭行业应对危机的不二选择。
中国煤炭资源网最新分析数据表明,2016年动力煤有效供应量预计将达到33.45亿吨,其中2016年新增产能将高达3.83亿吨。
汾渭总经理常毅军表示,市场有多大的需求,就能提供多大的产量,2016年煤炭供给充足,产能过剩依然是基本格调。在整体供大于需的大背景下,政府将继续会进行政策调控来控制产能。未来整合矿井、逐步市场化是一种趋势。
从煤炭行业企业数量来看,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淘汰落后产能、关闭兼并中小煤矿等整顿措施后,煤炭企业家数在年初便不再下降,目前维持在6400家的水平,新的退出趋势尚未出现,产能退出十分缓慢。
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煤炭行业经历了一轮国进民退之后,大中型的煤矿基本上都集中在国企手里,仅国有重点煤矿的产量就占全部产量的一半以上,由于国企承担着大量的社会责任,而且普遍历史包袱重,即使亏损也会继续生产。
其次,对于新增产能,由于在投建的时候普遍贷款融资,财务压力大,所以即使亏损也不得不生产,只要煤价还没跌破现金成本,这部分产能短期不可能退出,因此去产能任重道远。
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周大地表示,据保守估计,我国煤炭行业的形成生产能力约在50亿吨左右,超出需求将近10亿吨。煤炭行业要想重新点亮前进之路,首先是要控制产能扩张,跳出“煤价越低越生产”的怪圈。
按照周大地给出的行业脱困路线图:第一步,要防止新增产能的扩张,先止住血;然后,将部分现有产能淘汰出局,实现换血。而要实现产能大换血,必须依靠经济手段和政策手段合力来推动。
行业寒冬远未过去煤炭转型是必然
自2014年开始,国家相关部门对煤炭不合理产能的限制一直没有放松,期间出台了一系列限产政策,来调节煤炭供需平衡,促进煤炭行业健康持续发展。
在“限产令”执行以来,各地方政府和煤企都予以重视,然而由于地方与地方之间、国企与民企之间都存在竞争关系,有可能一方“轻”落实,而另一方就可能“微”走场,难以统一协调联动,在这样的环境下,限产就很难执行落实下去。
当前煤炭经济低位徘徊,短期难以改变,近期价格回升乏力,企业困难会不断加剧。在当前煤炭经济下行期间,煤炭企业为了尽快摆脱困境,基本的方向有以下两个方面:
1)积极响应号召 严格执行“控产减产”
各煤炭企业要积极响应国务院和地方政府号召,把化解煤炭产能过剩作为重要议题,避免企业之间的盲目恶性竞争,各煤企必须实行严格的控产限产责任制,并将控产限产成效作为考核目标。
2)逐步转型 延长产业链
作为大型煤炭集团,应该积极跟随国家发展战略调整步伐,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地方优势进行企业发展经营转型,以现代煤化工为转型目标,着力延长产业链,以煤为基,多元转化,走资源转化增值、企业循环发展的道路。
作为中小型民营煤炭企业,应该以市场供需为主导,及时调整煤炭产量;同时加快设备更新速度,提高煤炭开采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积极拓宽售煤渠道,加强与火电企业的联系合作,减少煤炭库存。